鹿茸(lùróng)
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。前者習稱“花鹿茸”,后者習稱“馬鹿茸”。主產于吉林、遼寧、黑龍江。夏、秋二季鋸取鹿茸,經加工后,陰干或烘干。花鹿茸氣微腥,味微咸;馬鹿茸氣腥臭,味咸。以質嫩、油潤者為佳。切薄片或研成細粉用。
(相關資料圖)
鹿茸(來源:HKBU)
中藥故事
很久以前啊有兄弟三人,老大是個心眼小刻薄的人。老二很狡猾懶惰,老三卻是善良孝順父母的好孩子,村里人都很喜歡他,父母死后他們便分了家。
分了家后他們三個還經常去打獵,有一次他們去大山里去打獵,一天也沒遇見獵物,到了晚上他們才發現一只長著嫩角的鹿,老三一槍正好打中鹿的頭,老大老二就說,你打中了鹿頭,鹿頭當然歸你!老三很實在不善于爭辯,只好拿著沒有肉的鹿頭回家了!
他回家后就把鹿頭整個都放進去鍋里煮了,熬成了一鍋骨頭湯。老三把湯送給鄰居一些,鄰居們喝了鹿頭湯的人,個個全身發熱,手腳好像有使不完的勁,人也精神多了。
有經驗的老人想,原來吃鹿肉從來沒有吃過鹿角一起做的。所以沒有這么明顯的感覺,,而這次老三把一對嫩角都放進去煮了,所以效果特別明顯,經過證明嫩鹿角確實有滋補身子的功效,因為嫩鹿角上長著很多絨毛,大家就把這種大補藥叫做鹿茸了。
中藥介紹
【藥性】甘、咸,溫。歸腎、肝經。
【功效】補腎壯陽,益精血,強筋骨,調沖任,托瘡毒。
【應用】
1.腎陽不足,精血虧虛,陽痿遺精,宮冷不孕,羸瘦,神疲,畏寒,眩暈,耳鳴耳聾 本品甘咸性溫,入腎經,稟純陽之性,具生發之氣,故能峻補腎陽、益精血,宜用于腎陽虧虛,精血不足,癥見陽痿遺精、宮冷不孕、羸瘦、神疲、畏寒、眩暈、耳鳴、耳聾等,可本品單用或配入復方。如治陽痿不舉、小便頻數,《普濟方》用本品與山藥浸酒服;治精血耗竭,面色黧黑、耳聾目昏等,可與當歸、熟地黃、枸杞子等配伍;治療諸虛百損,五勞七傷,元氣不足,見畏寒肢冷、陽痿早泄、宮冷不孕、小便頻數等癥,亦常與人參、黃芪、當歸同用,如參茸固本丸(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)。
2.腎虛腰脊冷痛,筋骨痿軟 本品入肝、腎經,既補腎陽,又強筋骨,常用于腎虛骨弱,癥見筋骨痿軟,或小兒發育遲緩,齒遲、行遲、囟門閉合遲等,可與五加皮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同用,如加味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。若與骨碎補、續斷、自然銅等同用,可治骨折后期,愈合不良。
3.沖任虛寒,崩漏帶下 本品補腎陽、益精血而兼能固沖止帶,宜于沖任虛寒,崩漏不止,虛損羸瘦,常與山茱萸、龍骨、續斷等同用。若配桑螵蛸、菟絲子、沙苑子等,可治白帶量多清稀,如內補丸(《婦科切要》)。
4.陰疽內陷不起,瘡瘍久潰不斂 本品補陽氣、益精血而有托毒生肌之效,宜于陰疽瘡腫內陷不起或瘡瘍久潰不斂,常與熟地黃、肉桂、白芥子等配伍。
【用法用量】1~2g,研末沖服。
【使用注意】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,緩緩增加,不可驟用大量,以免陽升風動,頭暈目赤,或傷陰動血。凡熱證、陰虛陽亢者均當忌服。
更多中醫知識學習,請點擊關注!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