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6日,在上海制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“愛達·魔都”號將正式出塢,力爭于年底前交付。不久的將來,它將乘風遠航,從上海駛向深藍,中國郵輪產業揚帆起航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白色涂裝、流線型船身,身系“敦煌飛天彩帶”,從空中俯瞰,它猶如一朵海上浪花。而近看,這朵“浪花”其實是總噸位達13.55萬噸的“海上之城”:24層樓高、2125間客房、可載乘客5246人。在超過4萬平方米(將近6個標準足球場)的公共區域配置了多個餐廳、劇院、水上樂園、健身房、籃球場等豐富多樣的休閑娛樂設施,還有海上最大的免稅店、開心麻花的話劇、融合人工智能和STEAM課程的海上探索營、5G信號覆蓋……
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即將出塢
這艘國產大型郵輪名叫“愛達·魔都”號,取名“魔都”代表它是“上海設計”“上海制造”的,還有一層含義是,通過“奇幻繽紛的魔力、文化交融的魔幻、潮流時尚的摩登”,為游客提供更良好的體驗。
對于郵輪來說,具備出塢的條件,也就意味著船上的主要核心設備和管路基本安裝完畢,船體性能檢測基本結束了。可以說,船塢一路見證了郵輪建造和成長的過程,離開船塢代表著郵輪已經“長大”,具備了航行的能力。
據了解,在郵輪完成起浮之后,還要在船塢內進行傾斜試驗、艙門沖水試驗和救生艇脫鉤巡游這3項試驗,為后續的試航做準備。在所有的試驗結束以后,我們的國產大郵輪預計在6月6日開塢門,正式移到舾裝碼頭,進行舾裝系泊試驗。
攻克郵輪建造核心技術
因設計建造難度極高,大型郵輪與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、航空母艦一起,被譽為造船工業“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”,目前,大型郵輪是中國造船工業唯一尚未完成的高技術、高附加值船舶產品。
“作為舶來品,郵輪經歷了百年發展和積累,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工程,可以直接反映一個國家裝備建造能力和綜合科技水平。”郵輪的設計參與者、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開發部負責人李嘉寧稱,郵輪的整船零件數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,是“復興”號高鐵的13倍,而龐大的體量和復雜的工程使“引進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創新”的每一個環節都難度倍增。
為研制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,從設計規劃、工藝工法到現場管理,中國船舶集團(以下簡稱中船集團)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幾乎全面革新了此前的造船技術。
三年多時間里,郵輪項目團隊先后攻克了重量控制、減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貫穿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術,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。
“海上城市”撬動萬億市場
復雜的工程也涉及到眾多產業鏈。資深旅游專家王興斌表示,郵輪的建造會帶動多個產業各個部門,從原料的生產到配件的配備、從重工業到輕工業等產業都會有涉及,像在郵輪制造方面,會帶動郵輪系統集成、核心裝備的研發,此外還包括動力裝置、甲板機械、艙室設備、新能源清潔能源等。大郵輪下水后,后續對郵輪日常維修、維護等相關產業也有帶動。
據了解,為建造首艘大型郵輪,外高橋造船已跨行業、跨地區吸納超500家全球各地供應商,并且在郵輪內裝領域與來自美國、意大利的54家服務商建立合作。此外,我國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也已正式進入設計和建造階段。
綜自:新民晚報、央視新聞、北京商報、中國新聞周刊等責編:王晴更多推薦
中國品牌關鍵詞: